
共14张。设疑激趣,导入主题,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畅谈变化,师生小结。含配套教学设计,约3860字。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设计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 王小鹏 夏操安
一、教学目标
1.回顾已学知识,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
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
2.注意论由史出。以史料为证据,让学生学会由史料中获得信息、分析史料的方法,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激趣,导入主题 1.我们前面学习了《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考考你:⑴“你还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
2.展示知识卡。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评价。展示课题
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1.预计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能说出1个以上代表中国的名词。能通过预习课文知道部分或全部问题答案
2.阅读知识卡,增强民族意识 1.通过了解中国的别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意识,并为后面“多元一体”的学习进行铺垫
2.加强学生对自己国家的了解
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感受“多元一体”内容 快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1.你在八年级学过哪些少数民族?能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吗?师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补充和评价。如西夏党项族属于羌族一支,匈奴部分西迁欧洲,部分为汉族同化,部分融入蒙古族等知识
2.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图示,提示学生并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你知道鲜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3.展示“女真族”图示,知道该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
4.感受“多元”: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汉族类似吗?生回答后师指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估计学生可以或经过提示说出教材提示的匈奴、羌、鲜卑、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名称,可能说出部分情况但不完整
生回顾并巩固历史知识
生回顾知识,了解满族的由来
能感受不同少数民族各有特色 通过问题和提示,引领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感受民族的多元性
在回顾重要知识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增加女真族满族的发展状况与后面的教学相呼应
帮助学生认识民族的多元性
展示图1-47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
教师教学时注意学法指导。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过渡: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学习读图方法,读图思考,回答问题 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一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