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doc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ppt
网络歌手-徐沛东 走向共和.mp3
武昌起义.asf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浙江省乐清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初级中学 林贤茂 黄忠杰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前一课时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通过自主学习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及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探索了道路。
2.通过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关系,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措施和过程,从而认清袁世凯丑恶嘴脸。
3.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
2.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采用合作探究和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走向共和》主题曲《曙色》,并出示歌词。引导学生重复“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
2.设问:(1)歌词中“风吹过,雨打过”是指中国哪段历史?(2)近代中国是如何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出示课题 1.生欣赏歌曲,齐诵中间精彩片段
2.生思考回答:
感受中国近代屈辱的岁月。面对民族危机,有多少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 1.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渴望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
2.问题设计有助于合理导入新课,提问能感怀历史沧桑感和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