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8张。解读漫画《片面的经济》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回顾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弊端,结合《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分析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了解改革的成效与局限性,以史为鉴:苏联在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有什么深刻的借鉴。含配套教学设计,约3090字。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教学设计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洪家第二中学 董婷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史实,知道冷战形势下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苏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2.了解赫鲁晓夫在思想上的改革。
3.能结合具体材料和数据,掌握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并且能简要评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和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探究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局限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能力,做到“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2.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总结,明白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的改革。
(二)教学难点
评析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苏联改革对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借鉴。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采用“质疑──合作探究──归纳”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情境发、分析归纳法、问题探究法,指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
(二)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数据和文字资料。
(三)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并且记录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疑惑。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1.通过预习,学生从政治、军事等角度阐述苏联现状
2.出示漫画《片面的经济》
3.提问:漫画中,粗壮和瘦弱两部分分别代表什么?说明什么? 生:粗壮代表工业,瘦弱代表农业。反映出苏联发展不平衡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苏联的不和谐,为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弊端铺垫
新课教学
(30分钟)
改革的背景
1.复习提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何时建立的?有何特点?存在什么弊端?
2.出示有关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时期,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二: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0.4平方米住房
请你从材料中概括出苏联存在哪些问题?
3.教师简单介绍苏联在政治(思想)领域:斯大林享有崇高的威望,几乎被修饰成无所不能的神 1.生:斯大林上台之后,通过施行工业化和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后在20世纪
30年代建立斯大林体制
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挫伤农民积极性
2.生:
材料一: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
材料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温故知新,回顾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弊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具体的文字材料和数据,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苏联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
为政治改革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