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1张。复习课件。整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里《与山为邻》的“垂直的牧场”和《草原人家》的“草原风情”,展示西北风味小吃导入新课,突出比较分析。含配套教学设计,约4420字。
《一方牧区养一方人》教学设计
新星学校 何雪飞
一、教材分析
《一方牧区养一方人》是整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里《与山为邻》的“垂直的牧场”和《草原人家》的“草原风情”。本课的“垂直的牧场”和“草原风情”分别选取了我国不同牧区的典型实例,目的是通过观察不同牧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发现各自的特色,明白每个牧区都有自己的特点,认识到牧区人民运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营造出美好的生活图景。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学生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基础,易于展开复习课教学。但是,作为学生新接触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学生复习方法方面相对比较欠缺。
心理基础: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思维基础:记忆方式“机械记忆”突出,思维特点“感性”突出,“比较分析”等理性分析较为薄弱。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山牧场和内蒙古牧区的自然环境及牧民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生活。
2、分析牧区自然环境对牧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两大牧区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进行比较方法的指导,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明白人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自然环境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比较法、归纳法
六、教学构思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显著特点是社会性,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在落实已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七上的《历史与社会》涉及大量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学起来较为枯燥、晦涩难懂。复习起来,也往往是一知半解。实践证明,情境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社会课的乐趣,易取得较好的效果。就七年级学生思维而言,以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视频、图片等感性材料呈现,引导学生从感性信息中分析出理性信息,从而更好地达到温故知新的目标。
本课介绍的是我国不同牧区人们利用自然条件营造出美好的生活图景。教学内容选用我
国新疆天山牧场和内蒙古牧区。这一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倾向于“地理课”。若能够以生活化的形式展开复习,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体会特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通过学法指导,在学习中体会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可能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轻松愉快地达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流程架构
教学活动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 过年将至,享受美食。展示西北风味小吃。 激发学习兴趣,导入复习课
创设情境 1、走进牧区,领略美食的原产地。 创设疑问,激趣探究
情境探究 2、观看天山牧区视频短片 了解天山牧区的位置及自然环境
3、结合视频,探究天山牧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理解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观看内蒙古牧区视频短片 了解内蒙古牧区的位置及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