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岳麓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2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2/5 10:13:3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560字。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解读】
  1、知道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本课分析】
  本课作为经济史的第一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对以后章节也起到引领和奠基的作用。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重点: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
  难点:自耕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何为“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何时形成的?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可以称为“精耕细作”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出现:(展示材料)
  图1 神农尝百草图2  制耒耜、教民农作
  教师:从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传说中,思考中国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总结: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教师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两个农业中心的形成(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
  教师: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在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方面差异很大,那么中国南北方的种植经济有何地域差别呢?
  学生总结: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
  ★教师点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这也形成了北方面食、南方米食的不同风俗。
  ★阅读提示 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