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560字。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标解读】
1、知道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本课分析】
本课作为经济史的第一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对以后章节也起到引领和奠基的作用。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和自耕农经济的形成。
重点:农业的起源、农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发展
难点:自耕农经济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何为“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何时形成的?是不是从一开始就可以称为“精耕细作”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出现:(展示材料)
图1 神农尝百草图2 制耒耜、教民农作
教师:从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传说中,思考中国原始农业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总结: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教师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两个农业中心的形成(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
教师:中国地域广阔,南北方在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方面差异很大,那么中国南北方的种植经济有何地域差别呢?
学生总结: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
★教师点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这也形成了北方面食、南方米食的不同风俗。
★阅读提示 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