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题,约9520字,有答案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三)历史试卷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战国民间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财产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而宋开宝元年颁布诏令:“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两年后又诏:“诱人子弟析家产者令所在擒捕流配。”最后升级为“父母在而别财异居者论死”,并正式收入《宋律》。这反映出宋朝(B)
A.司法制度逐渐严苛 B.宗法平民化的倾向
C.理学思想深入人心 D.土地关系流转加快
【解析】春秋战国以后,民间的宗法传统逐渐被颠覆。而宋朝以立法手段纠正子孙别财异居的状况,力图恢复宗法制,以强化伦理教化,加强对臣民的控制。西周时期的维护等级制度的贵族式宗法制逐渐成为平民的人文关系规范。
2.15世纪的思想家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提出:“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民自为市,则物之良恶,钱之多少,易以通融,准折取舍。”其蕴含的经济思想是(A)
A.自由经济 B.国家干预 C.工商皆本 D.重农抑商
【解析】丘浚强调“理民财”,国家应为民广开财路,让百姓放开手脚获取财富;提倡“民自为市”,反对官府过多干预,靠市场手段调节经济运行。这都体现了经济自由思想,适应了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需求。B、D与材料意思不符;材料中没有提到工商业的地位,排除C。
3.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D)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的兴起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商品流通已经打破地域限制
4.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对右图理解不正确的是(B)
A.服饰变革反映了女性逐渐走上社会舞台
B.欧风美雨根本上改变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C.学堂教育和军事训练的近代化趋向明显
D.木版年画有一定社会、时代和民族属性
【解析】欧风美雨下,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一定程上受到冲击,但并没有根本改变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5.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女子出嫁时娘家陪送财物的民俗。下表是各时期嫁妆统计情况,据此不能够说明的是(B)
时期 所送嫁妆
秦汉时期 富贵人家奴仆、钱财;穷人家衣被等生活用品
唐宋 衣服首饰、家用器皿等日用品,田地、屋业等不动产
民国时期 旧式婚礼:富贵人家“二十四台”,一般人家“十二台”(台:能放满一方桌的衣服和首饰等);
新式婚礼:一切从简,免除礼品
20世纪70年代 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被褥等
21世纪至今 新三件(房子、车子、银行卡)、被褥等
A.保留了中国传统特色 B.陪嫁的嫁妆越来越贵重
C.近代婚俗的中西融合 D.改革开放影响消费观念
6.1907年,浙江巡抚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巡抚声名狼藉,调离浙江,后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B)
A.清末革命得到舆论支持 B.清末时民权意识逐渐觉醒
C.巡抚徇私枉法不得人心 D.革命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