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专题复习测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4小题,约5850字。
专题八 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代表中共湖南省委致中央的信中说:“中国客观上早已到了1917年”,“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工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合,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据此可知( )
A.该信件应写于湘赣边秋收起义以后
B.该信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毛泽东对八七会议的决策有所突破
D.毛泽东的主张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开辟的过程.
A、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9月,故A项描述错误;
B、材料信息并未阐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且在1927年8月时该思想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
C、据材料“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工农兵苏维埃完全与客观环境适合,我们此刻应有决心立即在粤湘鄂赣四省建立工农兵政权;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可知毛泽东对八七会议的决策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
D、据材料“此政权既建设,必且迅速地取得全国的胜利”可知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D项错误.
2、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1937年12月16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
A.认为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B.开始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D.认识到敌后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材料时间明显不符合,故A项错误;南京失守之前已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可知中国将坚持持久战,故C项正确;蒋介石的讲话并没有提到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故D项错误。
3、英国学者拉纳·米特写作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937—1945:为生存而斗争》。他为其美国版改换了书名,并解释说:“如果你想让美国人读外国的历史,你得告诉他们这和美国有什么关系。”该书美国版的书名当为
A.《亚太战争,1931—1945:日本罪行和战后和解的要求》
B.《被遗忘的盟友: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
C.《上海1937:扬子江畔的斯大林格勒》
D.《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他为其美国版改换了书名,并解释说:“如果你想让美国人读外国的历史,你得告诉他们这和美国有什么关系信息说明和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关,故B项正确;A和解错误;C 中范围太大;D 中苏联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影响
4、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
A.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