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20个字。
两难结构说主题
吴桂良
分析一篇文学作品,必定要谈到它的主题。通常情况下,我们分析出来的主题是确定无疑的。但是我相信许多人都与我有同感,那就是,这个确定无疑的盖棺论定式的所谓主题,总让人觉得还远没有把作品概括尽,或者概括得很不到位,有种吃了一顿夹生饭的感觉。比如一谈阿Q形象,就说反映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骆驼祥子形象的意义在于揭露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样的概括是否真实、深刻、全面姑且不论,但如此反而让人觉得作品及其人物原来是这样的浅薄。这样一部作品成为传世名作总觉得理由很不充足。
以上只是从感觉方面说的。那么,怎么看待一个伟大的作品呢?余秋雨在央视《百家讲坛》谈散文时曾经提出过文学作品的“两难结构”或曰“未知结构”的命题,很受启发。在他看来,凡是伟大的作品在主题上都存在一个两难结构。他举例说,海明威《老人与海》写一个老渔夫孤独地住在海边,他一直想打几条大一点的鱼,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一天,他终于打到了一条大鱼,这鱼太大了,按理不是一个老人能对付得了的,但是他凭自己打鱼的经验和技术终于把这条鱼制服了。问题是他根本没有办法将鱼拖到岸上来,只能拖在船的后边,在这过程中,鱼不断地流血,血腥味吸引了鲨鱼,鲨鱼就把这条鱼一口一口地吃掉了。所以这个老人最后拉到岸上来的只是一副大鱼的骨架。问题就来了:这个老渔夫究竟是一个胜利者还是一个失败者?他要打一个大鱼这样的愿望很可笑吗?他这样跟鱼搏斗值得吗?
余秋雨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是两难问题。应该说,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渔夫和鱼的问题了。它成了一种象征,推而广之,它是一个关于人生、关于奋斗的重大课题了。作者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把这个问题交给了读者,交给了未来,人们读到今天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很简单,世界上有多少种活法就有多少种观点,所以永远也争不明白,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