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模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7题,约11690字,有答案解析。
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高三第三次模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管子•心术》篇:“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黄帝内经》也有这样的记载:“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二者思想体现的共同点是( )
A、以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
B、天人合一的政治观念
C、用治身之理论治国之道
D、明道救世的士人情怀
2、《后汉书》中记载河南尹田歆:“当今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召皓于庭,辩诘职事。皓辞对有序,歆甚知之,召署主簿,遂举孝廉,辟太尉府,举高第。”这说明当时( )
A、依靠门第入仕已见雏形
B、推举孝廉名士不避权贵
C、察举成为入仕主要途径
D、人事任免已收归中央
3、中国古代传统社会里,国家政权统治在最基层的乡土社会中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产生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性法的秩序。对这一法律秩序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紧密结合
B、社会基层深受宗法伦理观念影响
C、传统法律运行以民间调解为主
D、国家行政的垂直管理体制的简化
4、据史料记载,明初政府每年仅从北方各省就征收棉布有一百几十万匹,以后逐渐增加。如弘治十五年仅山东地区棉布征收数额就达29.6万匹,到万历六年征收数额就增长到60万匹。七十年间整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 )
A、手工业赋税负担沉重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
D、北方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5、近代以后,自中国港口城市西行,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随地理距离的加大而不断下降,大体上形成“西部不如中部,中部不如东部”这种明显的区域经济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瓦解的程度
B、东部地区的交通便利
C、原有经济水平的差距
D、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6、严复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在天津水师学堂任弘扬文正教习,因为没有科举功名而不受重用。于是“纳粟为监生”,并“发愤治八比”,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这实质上反映了( )
A、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力消弭
B、中国传统社会评价体系落后
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十分薄弱
D、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7、宪政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体,所谓价值理性就是关照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权力的实现;所谓工具理性就是人们通过宪法约束政府权力,从而保障自我权利不受过度膨胀的国家权力的迫害。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想体系更多体现了工具理性这一特点。这在当时是因为( )
A、体现个人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B、实现三民主义的现实需要
C、民主宪政是救亡图存的手段
D、国民素质和公民意识薄弱
8、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是流行全国的一句口号,也是当时国人的共识。此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运动。这主要是基于( )
A、反帝反霸权的外交策略
B、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
C、全面建设工业化的目标
D、建国初期的社会现实
9、在15-19世纪世界各地区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有自愿移民,也有被迫移民。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之间发生的移民现象,属于17世纪两种移民现象并存的路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