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试卷(中国古代)(47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6年北京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_专题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doc
2016年北京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二战后世界现代经济).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科技文艺).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商业和经济政策).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 (1).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 (2).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中国政治).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希腊罗马的政治) (1).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希腊罗马的政治).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世界).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世界文明).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1).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经济).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文明) (1).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文明) (2).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近代中国文明).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实践).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世界近代文明).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世界现代经济).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世界现代文明).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现代世界文明) (1).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现代世界文明).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现代中国的政治).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 (1).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新民主主义革命).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儒学的产生和发展).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文明) (1).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文明).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近代后期的思想).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外历史人物评说).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外政治史).doc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选修试题重组测试(世界近代).doc
2016年北京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
一、选择题
1.(2016•昌平期末)有学者认为: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 )
①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②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③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 ④士大夫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宋朝重文轻武,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故①正确;宋朝为了增加财源,鼓励商业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②正确;宋朝理学兴盛,推动儒学走向思辨化,故③正确;文人画唐宋兴起,但成就最高则是元明清三朝,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2016•海淀上学期期中)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解析】A项是西周分封制的表现,图中周的都城是成周即今洛阳而不是西周时的镐京(今西安),可知该图体现的不是西周时期而是东周,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导致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故有礼崩乐坏的说法,故B项正确;C项是战国时期的特点,从图片中可中诸侯国众多,而不是只有七国争雄,故C项错误;秦朝统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与图片不符,故D项错误。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2016•北京顺义一模)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它是指或与黄的评价相吻合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2.(2016•湖北黄冈二模)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列宁的“改良”是(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3.(2016•辽宁抚顺一模)刘继峰《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由此可知斯大林模式( )
A.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B.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
C.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 D.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4.(2016•云南一模)1933年8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写道:“苏俄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此言论( )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 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
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 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
5.(2016•四川凉山三模)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6.(2015•四川泸州二诊)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这一时期是( )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7.(2016•广东揭阳一模)列宁指出:“学会了解商业关系和经商是我们的责任。商业问题成了党的一个实际问题,成了经济建设的一个实际问题。”列宁讲这番话的背景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施 B.推行国家工业化计划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改革苏联经济模式
8.(2016•湖南益阳一模)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简表
2016年全国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一、非选择题
1.(2016•华中师大附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出现了两次对中日关系的集中报道: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占领了沈阳全境,更多的日本军队涌向这座城市,东京宣称这是一次受袭后的自卫行动,但是中国人却认为这是日本人在找借口,中国称再次受到了攻击,日本文职官员表示震惊,说这是一场未经授权的行动。中国方面表示没有反抗,但是却有四个日本人受伤,中国警察被缴械。
1937年7月22日“中国局势”:天津—坚持反日的第29军37师没有根据所称协议放弃北京西,反而拼命巩固阵地;东京—东京和南京政府都很强硬,均拒绝向有关争端的地方解决方案屈服,日本外交部长警告中国政府不要插手;华盛顿—德国大使告诉国务卿赫尔,德国对远东局势将维持中立并与美方政策保持一致;伦敦—外交部长艾登称在目前北中国紧张局势下不会举行中日磋商。
——摘编自《纽约时报》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20 世纪30 年代《纽约时报》对中日关系在报道上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20 世纪30 年代《纽约时报》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2015•江西赣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庭,开始了对21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
苏美英法对德分区占领。在苏占区,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消除法西斯势力,铲除军国主义,实行民主化和非军国主义化的措施,使苏占区经济逐渐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美国试图扶植德国,借助其物力、人力和战略地位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尽可能对纳粹战犯从轻发落,并积极策划美占区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英国延续传统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考虑自身实力,基本上追随美国,同意与美占区合并。法国在70年中3次受德国之害,对德国的东山再起最为警惕。1947年3、4月间,美法两国同意法国对萨尔区实行经济合并的要求,从而换取了法国在对德问题上的逐步合作,法国对德政策发生了转折,最终实现了美英法占领区的合并。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对德处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对德的处置给德国带来的影响。
3.(2015•广东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