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四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7题,约9930字,有答案解析。
2017年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第四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1. 管仲改革后齐国实力大增。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齐桓公制订盟约,借周天子之名颁布。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
A. 周天子天下共主权威得到维护 B. 会盟巩固了原有的政治秩序
C. 经济实力是新秩序构建的基础 D. 尊王攘夷是成就霸业的关键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葵丘会盟……齐桓公制订盟约,借周天子之名颁布……诸侯称顺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经过管仲改革,齐国实力增强后称霸的史实,说明当时
经济实力是新秩序构建的基础,故C选项正确;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这说明周天子衰微,故A选项错误;材料说明会盟已经破坏了原有的政治秩序,故B选项错误;成就霸业的关键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不是尊王攘夷,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葵丘会盟”、“诸侯称顺焉”,结合据此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诸侯争霸,齐国称霸的历史背景,而管仲改革是齐国称霸的重要条件,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 东汉顺帝时期,从尚书令左雄建议,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自此,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这种改革
A. 革除了察举制的固有弊端 B. 使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
C. 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 D. 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增加考试的环节,这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了考试方法的借鉴,故C选项正确;增加考试的环节不可能完全革除察举制的固有弊端,故A选项正确;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属于科举制的作用,故B选项错误;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也属于科举制的作用,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区别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依据和标准,同时,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 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唐代人与明朝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唐代人认为铜钱重要,白银一无是处。明朝的有关论述却认为只有白银能够充当货币。导致这种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B. 世界联系程度的不同
C. 政府商业政策的不同 D. 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唐朝,故明朝白银能够充当货币,故A选项正确;唐朝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不能以世界联系程度的不同说明唐代人与明朝人对白银的完全不同的看法,故B选项错误;唐朝与明朝都是重农抑商政策,故C选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但白银能够充当货币,故D选项错误。故选A。
4. 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 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 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 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 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