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瓦房店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42题,约16330字,有答案解析。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瓦房店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古人在分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 官名 B. 爵位 C. 谥号 D. 行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公孙属于爵位,所以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爵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侯、公孙不属于官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王、侯、公孙不属于谥号,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王、侯、公孙不属于行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 《汉官•典职仪》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监察的六个内容)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这说明汉代刺史
A. 拥有独立监察权 B. 强化了皇权专制
C. 具有一定行政权 D. 职责单一而有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汉代的刺史不但职责单一而且监察的内容有限,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代刺史不拥有独立监察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汉代刺史尚未具有行政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 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证券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皇权专制得到空前加强 B. 政府拥有最终政务决策权
C. 皇权受到政府制约 D. 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唐朝的政府中心是政府,意及皇权受到了政府的制约,所以正确的是C项,ABD项不是题干内容的表述。
4. 据记载,秦汉时县的长官称为县令或县长,唐时以佐官(县令下属的县丞、县尉等官)代理县令时称为知县事,宋代常以“知县事”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始称知县。县的长官称谓的变化反映了
A. 县级长官的权力日益变小 B. 皇帝直接管理了县级行政
C. 中央对地方管理日趋加强 D. 地方吏治关系到社会稳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的长官称谓的变化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在不断的加强,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县级长官的权力未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也未直接管理县级行政,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宦官逐渐被委以重任,皇帝给予他们出使、采办、提督市舶、监军、巡视、镇守、刺探情报等大权,其结果是“相权转归于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其手”。这表明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君主专制加强
C. 宦官取代六部 D. 宦官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的信息显示了明朝皇帝对宦官的重用,这不是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A
项错误;宦官代表了皇帝的意志,表明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宦官并没有取代六部,只是权力太大,故C项错误;宦官的权力很大,但还是听从皇帝的命令,权力并未失控,故D项错误。
6. 宋人文同在《晚至村家》诗中写道:“高原硗确石径微,篱巷明灭余残晖。旧裾(指衣服,代指农妇)飘风采桑去,白袷(白色夹衣,此指农夫)卷水秧稻归。”此诗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 B. 古代农村经济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