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考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7题,约6910字。
内蒙古乌兰察布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 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2.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3、1934年,古史专家傅斯年教授撰《夷夏东西说》,指出:“现在以考察古地理为研究古史的这一道路,似足以证明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傅斯年在这里强调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 B.夏朝文明是从西部迁徙到中国的
C.中华文明是在野蛮与文明的交流中发展起 D.中华文明是从野蛮时代发展 而来的
4、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旅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5、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6、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
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7、据文献资料记载:宋时有州官田登,州境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 )
A.宗法制度 B.封建等级制度 C.文官制度 D.避讳制度
8、《元史•释老传》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乃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则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元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元代对蒙古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C.元代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元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