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一部分课时作业(2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课时作业(打包20套)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课时14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课时作业20170801133.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化学实验课时16常见仪器及基本实验操作课时作业20170801128.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化学实验课时17气体的制取净化与收集课时作业20170801129.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化学实验课时18物质的检验与鉴别课时作业20170801130.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化学实验课时19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时作业20170801131.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化学实验课时20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课时作业20170801132.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课时15化学与生活课时作业20170801134.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时10溶液课时作业20170801135.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时11金属和金属材料课时作业20170801136.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时12酸和碱课时作业20170801137.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时13常见的盐和化肥课时作业20170801138.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时7空气氧气课时作业20170801139.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时8碳和碳的氧化物课时作业20170801140.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时9水课时作业20170801141.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物质的化学变化课时5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反应类型课时作业20170801142.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物质的化学变化课时6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课时作业20170801143.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时1物质的分类课时作业20170801144.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时2构成物质的微粒课时作业20170801145.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时3元素和元素周期表课时作业20170801146.doc
广东省2017年中考化学第1部分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时4化学式与化合价课时作业20170801147.doc
化学实验
课时16 常见仪器及基本实验操作
基础巩固
1.(2016•枣庄)2015年8月,天津一集装箱码头发生危化品大爆炸,再次敲响了人们对危化品管理的警钟,实验室常备的氢氧化钠属于危化品,你认为其包装箱上应贴的标识是( )
2.(2016•丽水)下列做法不符合实验室安全守则的是( )
A.打翻燃着的酒精灯,用湿抹布盖灭
B.为避免中毒,不得品尝化学药品
C.为避免触电事故,不能用湿手接触电源
D.实验结束后,将有毒溶剂直接倒入水槽
3.(2016•泰州改编)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加热烧杯中液体B.放置洗净的试管 C.倒持带有残留液的滴管 D.滴加液体
4.(2016•资阳改编)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滴管冲洗后插回B.加热液体 C.取用固体药品D.在玻璃管上套上胶皮管
6.(2015•河南改编)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甲烷验纯 B.闻气体气味 C.点燃酒精灯D.检查装置气密性
7.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蒸发食盐水 B.用橡皮塞塞住试管 C.溶解固体 D.二氧化碳的验满
8.(2016•遂宁)结合下列初中常见的实验仪器图回答后面的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C__________;
(2)在粗盐提纯实验中,在进行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操作时要用到仪器B;
(3)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时,要用到如图中所给的__________(填序号)仪器。
能力提升
9.关于玻璃棒在实验中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固体溶解时搅拌可以加速溶解
B.测溶液pH时用它蘸取少量溶液
C.过滤时在漏斗中搅拌固液混合物,可以加快过滤速度
D.蒸发液体时搅拌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10.(2016•潍坊)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的pH,先将试纸用水湿润,后用干净的玻
课时17 气体的制取、净化与收集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气体的收集方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因为CO2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B.用排水法可以直接收集到纯净且干燥的氢气
C.因为常温时NO和O2反应生成NO2,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O
D.因为CO有毒,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2.下列实验中,仪器和用品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
A.收集CO2气体——⑥⑦⑧
B.检验一瓶气体是否为O2——⑦⑧⑨
C.用H2O2溶液和MnO2制O2——①②
D.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CO2——③④⑤
3.如图所示的四个装置图及其使用方法的说明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用排空气法收集CO2,则CO2从b管通入 B.用排空气法收集O2,则O2从a管通入 C.除去空气中的CO2,则空气从a管通入 D.用排水法收集H2,则H2从b管通入
能力提升
4.图1是实验室的常用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图3
(1)写出图1中仪器③的名称__________。
(2)用氯酸钾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收集时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氧气已收集满。
(3)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较多二氧化碳气体,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实验的药品和气密性都没有问题,收集装置也没有问题,但收集不到气体,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图2装置可以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若气体从a端通入广口瓶干燥氢气,广口瓶内应盛装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__。
(5)兴趣小组在探究CO2性质实验时进行了如图3改进,将左侧胶头滴管中的稀硫酸注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中,在右侧管内注的是紫色石蕊试液浸泡过的滤纸条,其中一条是湿润的,一条是干燥的。
①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右侧胶头滴管内的药品注入U形管内,观察到气球明显变瘪,则右侧胶头滴管中的药品为__________。
5.现有以下装置、仪器。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课时18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基础巩固
1.(2015•呼和浩特)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氢气三瓶气体的是( )
A.插入燃着的木条 B.观察气体颜色
C.闻气体的气味 D.倒入澄清石灰水
2.(2016•枣庄)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其鉴别出来的是( )
A.AgNO3溶液 B.无色酚酞溶液
C.K2CO3溶液 D.Na2SO4溶液
3.(2016•怀化)下列各组常见物质的区别方法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点燃,再闻气味)
B.蒸馏水与食盐水(看颜色)
C.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加酚酞试液,看颜色)
D.白酒和食醋(闻气味)
能力提升
4.(2016•黔东南改编)下列各组物质的区别方法中错误的是( )
A.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观察泡沫的多少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固体颜色变化
C.硫酸铵和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D.纯碱和食盐——加食醋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5.区别下列各组物质,选择的实验方法或试剂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Na2CO3溶液
B.用相互刻画的方法鉴别黄铜片和铜片
C.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观察颜色
D.苏打和小苏打:加入稀盐酸
6.(2015•永州)下列实验操作和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Ag+
B.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C.只用水就可以将NH4NO3、BaSO4、CaO、NaOH四种固体物质区别出来
D.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证明瓶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7.(2015•陕西)下列各组物质用稀硫酸不能完全区分开的是( )
A.镁粉、氧化铜粉、木炭粉
B.NaOH溶液、Ba(OH)2溶液、KOH溶液
C.Na2CO3溶液、NaCl溶液、BaCl2溶液
D.铝片、铁片、银片
强化培优
8.(2015•荆门)小明同学在总结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时发现,选用适当物质可实现如图所示的所有反应。若中间的物质为硫酸钡,那么对酸、碱、甲盐、乙盐四种物质的推断中,合理的是( )
A.HCl、NaOH、BaCl2、Na2SO4
B.HCl、Ba(OH)2、Na2SO4、BaCl2
C.H2SO4、Ba(OH)2、Na2SO4、BaCl2
D.H2SO4、NaOH、BaCl2、Na2SO4
9.(2016•乐山)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仅通过观察和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不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
A.NaOH、Ca(OH)2、HCl、K2CO3
B.NaCl、BaCl2、CuSO4、NaOH
C.Ba(OH)2、NaCl、Na2SO4、Na2CO3
D.AgNO3、HCl、Na2CO3、CaC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