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之歌》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10860字。
同课异构《雨之歌》教学实录
今天全天是初中的同课异构《雨之歌》。
上午第一节课上课人是青岛24中的张玉秋老师。她的上课流程如下:
一、1、有关雨的诗句导入。
2、请学生读注释,介绍纪伯伦。
3、齐读“目标”( 诵读诗歌,把握雨的形象。理解主题,品味诗歌……)。
【目标似乎有点笼统,不细化。】
二、读一读,评一评。
1、①教师配乐范读,
②师:从老师朗诵中,你听出需要什么样的语速来朗诵这首诗歌?
生1:缓慢轻柔美好!
师:非常好。缓慢的语速,语调呢?
生1:活泼欢快。
师:欢快与缓慢有矛盾了?哪位补充?
生2:亲切。
师:亲切、深情的倾诉。自由朗读课文,根据屏幕提示自由朗读。
【多好的点拨啊!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发言中的矛盾进行点拨,让学生意识到错误所在和正确所在,好。】
(PPT)语调:深情地;语速:舒缓地;重音:重读、轻读;停顿:节奏。
③生各选一段诵读。教师评价,指导诵读。
④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流畅而精彩的环节。有范读,有指导诵读,有生的个读和互相点评,也有齐读感知。我当学习。】
2、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A、诗歌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这个意象?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B、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学生思考。
②、生答师点。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1默然。
师:雨是这样一个奉献的形象,你对它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1仍默然。
生2主动回答:表达了作者的喜爱、歌颂和赞美之情。
【又是一个漂亮的点拨!说实话,听课的我乍一听分析感情,也没有反应过来,但听到老师点拨:“雨是这样一个奉献的形象,你对它有什么样的感情?”我豁然开朗。教师在这里引入了学生的体验,把学生拉进了纪伯伦的世界,课文不再仅仅是纪伯伦的,而也是“我”(听课学生和老师)的。“我”对雨的感情自然是歌颂和赞美的。妙!】
三、品一品,说一说:
请从诗歌中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品读提示:关键词、修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