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19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2/26 10:18: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640字。
白杨礼赞
  总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
           (3) 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情意目标: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重点难点】
1.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第5-8自然段。让学生自读来领会,少进行分析。
2.学习象征的手法。
3.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4..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型及方法】
讲读课、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
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