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40字。
白杨礼赞
总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
(3) 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情意目标: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重点难点】
1.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第5-8自然段。让学生自读来领会,少进行分析。
2.学习象征的手法。
3.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4..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结尾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型及方法】
讲读课、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
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