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课时,约2500个字。
1、背 影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朗读训练 2、词语训练 3、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送别”为题材写诗赋文,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战国策》)的壮别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惜别,从“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适)的豪情到“举手长老老,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的柔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离别的文章《背影》,作者在此文要通过离别抒发什么情感呢(也可以用唐、孟郊《游子吟》引入)(也可以用江泽民在朱自清90诞辰里赠其同学——朱自清之子的诗引入: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以文笔洗炼,语言秀丽著称。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秦淮河》;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五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二)课文背景介绍: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1917年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然而父亲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却没有怨人尤天,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自己的儿子。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作者的讲述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只有写自己体会最深的事情,才能写出好文章;只有写感动了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