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30个字。优 秀 教 案
《桃花源记》教案
庙头中学 王秀娟
教学重点:1、把握叙述线索,理清叙述顺序,理清材料的详略安排。
2、品味桃花源的“美”与“乐”,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材解析:本文是《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空间顺序: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地进行记叙描写,详略得当地展现了一幅没有压迫、自给自足的理想图景。但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朝,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学习课文时,要联系这一背景来理解文中的“桃源”以及作者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式:运用设疑启发式,即生疑→质疑→释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对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渴望。而在秦以后,政权更替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对于“世外桃源”的梦想应运而生,成为人人向往的乐土。陶渊明就为大家描绘了这样一幅悠然、从容的生活画卷。
2、简介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先后作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感,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二、初读课文,正音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