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4
- 资源简介:
约4190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学校:焦岱中学
学科:语 文
姓名:王 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语文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朗读、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和联系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提问导入:“咬文嚼字”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扣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例句:学习文件不能只~,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他偏爱“咬文嚼字”,卖弄学问,以至废话连篇。
2、简介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北京大学。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等。
(二)、快速阅读文章,明确作者观点。
教师提问:
1. 作者在本文中赋予了“咬文嚼字”怎样新的涵义?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 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三)、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下面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用来表现“咬文嚼字”精神实质的例子,并交流讨论这些例子中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1 . 郭沫若修改台词 ——说明:句式不同 ,感情不同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