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同步教育信息<br>
<br>
<br>
特级教师 刘金库<br>
<br>
<br>
一. 本周教学内容:<br>
第一单元 第一课《人生的境界》 第二课《人是什么》 <br>
<br>
二. 教学目标:<br>
1. 学习哲学论文,把握作者思路展开的特点,体会其中心主旨。<br>
2. 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引发深沉的思考。<br>
<br>
三. 教学重点、难点: <br>
1. 阅读哲学论文时,如何“质疑思辨”?<br>
2. 联系社会现实,将一般的规律寓于相关事例之中,引发对哲理的现实思考,哲理就比较容易理解了。<br>
3. 注意融会贯通,即:能通过阅读其他相关论题的文章,引发对本论题的深入思考。<br>
<br>
《人生的境界》<br>
一. 教学重点:<br>
内容提要:<br>
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br>
作者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br>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br>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br>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br>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br>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br>
最后,作者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br>
<br>
二. 教学难点:<br>
1. “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