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30
- 资源简介:
约23230字。
9.*说“木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领会本文深人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2.培养学生发挥联想力,使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察,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发挥联想力,使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察,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㈠创设情景。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折柳”这首曲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教师点拨:是的。“折柳”确实寓有惜别怀远意。这是有原因的,“杨柳”在古曲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三是古有歌唱离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这些暗示性的如“杨柳”这样的概念,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㈡提出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共性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领会本文深人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2.培养学生发挥联想力,使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察,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你自己的学习或思想状况自主设定一个学习目标:
二、探索生趣
㈠阅读指导:速读课文,用序号(一,二……)标出意义段落,用序号(1,2……)标出段内层次。并批注对结构的看法或疑问。
㈡课堂探索:
探索结构
方法指导:探究结构,要求找出作者的思路,概括简明而有逻辑性,并体现篇章的整体性与构思的巧妙性。要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文中表现思路的语句或词语,探讨课文结构,归结落层次大意,并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1. 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列出现象,点明关键
第二部分(第四至六段):“木”的特征及其原因。(第四至六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七段):小结全文。
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