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ppt1(课件+试题+素材,打包16套)
- 资源简介: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课件试题素材)(打包16套)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95.doc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古今对译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85.doc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课件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193.ppt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86.doc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风骚比兴离骚节选古今对译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87.doc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风骚比兴离骚节选课件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194.ppt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风骚比兴离骚节选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88.doc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风骚比兴氓古今对译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89.doc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风骚比兴氓课件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195.ppt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风骚比兴氓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90.doc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琵琶行并序锦瑟古今对译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91.doc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琵琶行并序锦瑟课件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196.ppt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琵琶行并序锦瑟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92.doc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蜀道难登高古今对译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93.doc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蜀道难登高课件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197.ppt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蜀道难登高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420180627194.doc
词别是一家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一、课外阅读
(一)(2017•宁夏育才中学高二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一种,因为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联点明了“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漂泊无家。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
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了过客之眼泪如愁绪低溅,浪花仿佛卷动归客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
所痛。
解析:AD A项,律诗是近体诗。D项,上句是静景,下句是动景。
2.本诗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解析:解答此题,一要注意题目中的设问“分别表达了”,二要注意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情感,三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诗句阐释。
答案: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羁旅,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消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诗人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表现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出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二)(2017•吉林油田实验中学高二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
[明]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
专题3 笔落惊风雨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
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解析:A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同时“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原文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D项,“从而推动……”错,从原文看没有因果关系。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