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案)<br>
<br>
说明:不能按常规分析课文,也没有必要分析文章的写法,因为学生根本上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也难以从本文中学到写作技巧,因为本文既是美学理论,又是文学欣赏理论。<br>
目的:了解诗歌的虚与实,举诗歌虚实技巧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br>
重点难点:<br>
对虚实的理解是难点,运用虚实理论评析诗歌是重点。<br>
<br>
教学程序<br>
<br>
第一课时:<br>
一、由对画《深山藏古寺》与诗《商山早行》中“虚”与“实”的分析导入新课<br>
《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br>
唐五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仔细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写人,但是仔细体味我们仿佛看到了在天涯游子早行的情景,从而写出了客行的辛苦。<br>
艺术包括哪些呢?<br>
文学艺术、戏剧艺术、雕绘艺术、音乐舞蹈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br>
今天我们学习《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看中国艺术表现的虚实结合的妙处。<br>
二、教学这篇文章的目的<br>
不在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写法,而在于理解什么是艺术表现的虚与实,特别是学会分析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写法。<br>
三、理解虚与实。<br>
①、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虚实,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理,而且是美学原理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虚与实互根互存,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就拿一个圆来说,“○”的外框是可见的,实实在在,而圆框内部是空且虚的,“○”的存在就是一种虚实的结合。如果没有外框,那也就没有了圆,这就叫互根互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br>
②文章对虚与实的含义的表述:<br>
A“全”与“粹”的理解:<br>
“全”就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