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二)全科试题(8科9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全科试卷 / 高三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34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11/19 22:57: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化学试题  .doc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地理试题  .doc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doc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生物试题  .doc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数学(理)试题  .doc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数学(文)试题   .doc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物理试题  .doc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  .doc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政治试题 .doc

  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语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作与理论相矛盾是常见的,矛盾长期积累不得解脱,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是常见的。严羽早就说过“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但是,诗和理究竟是怎么样个“非关”法呢?经过上百年的积累,偏于感性的诗话词话在情与理之间凝聚出一个新范畴一“痴”,构建成“理(背理)一一痴一一情”的逻辑构架,这是中国抒情理念的一大突破,也是诗词欣赏对中国古典诗学,乃至世界诗学的一大贡献。
  最初,明邓云在《冷邸小言》中提出这个范畴时,还飘浮在“怪”“痴”等话语中:“诗家贵有怪语。怪语与癲语、痴语相类而兴象不同。李太白云:我且为君槌碎黄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此真团造天地手段。”后来逐渐集中到“痴”上:“诗语有入痴境,方令人颐解而心醉。如,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此等景非由人力。”这里所谓痴(怪、癫)所揭示的是情感与理性逻相背,黄楼槌之既不能碎,其碎之后果可怕,说微雨不知春草生长,似乎本该有知,其间因果皆不合现实之理性逻辑。于实用理性观之为“怪”为“癫”,但于诗恰恰十分动人。为什么呢?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十三谭评唐万楚《题情人药栏》曰:“思深而奇,情苦而媚。此诗骂草,后诗托花,可谓有情痴矣,不痴不可为情。”这样就把“痴”和情的关系联系起来了:痴语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它强化了感情。感情并不就是诗,直接把感情写在纸上可能很粗糙、很不雅、很煞风景,甚至可能闹笑话。要让感情变成诗,就要进入“痴”(背理)的境界。“痴”的本质是“情痴”。“痴”的境界特点,第一,就是超越理性的“真”进入假定的境界,想象的境界。不管是槌楼还是骂草,都是不现实的、假定的境界。这在理论上就补正了一些把真绝对化的理论。绝对的真不是诗,为了真实表达情感,就要进入假定的想象。真假互补,虚实相生。如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所说:“如梦如痴,诗家三昧。”恰恰是这种“如梦”的假定境界,才可能有诗。又如清黄生《一木堂诗慶》卷一说:“极世间痴绝之事,不妨形之于言,此之谓诗思。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清刘宏煦在《唐诗真趣编》中说得更坚决:“写来绝痴、绝真。”进入假定境界,才能达到最真的最高的“绝真”境界。这个痴情观念的影响还超出了诗歌,甚至达到小说创作领域,至少可能启发了曹雪芹,使他在《红楼梦》中把贾宝玉的情感逻辑定性为“情痴”(“情种”)。第二,只有进入境界,情感才能从理性逻辑和功利价值的节制中解脱出来。黄生在同一文章中所说“灵心妙舌,每出人常理之外,此之谓诗趣”,就是痴的逻辑超越了理性逻辑,才有诗的趣味。清吴修坞《唐诗续评》卷三把痴作为诗的入门:“语不痴不足以为诗。”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评王某《闰怨》“昨来频梦见,夫婿莫应知”说,“情痴语也,情不痴不深”,也就是只有达到痴的程度,感情才会深刻,甚至是“痴而入妙”。这个“痴而入妙”和无,理而妙相得益彰,应该是中国诗歌鉴赏史上的重大发明,在当时影响颇大,就袁枚都反复阐释,将之推向极端:“诗情愈痴愈妙。”与西方诗论相比,其案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以痴为美”的中国诗学命题,可惜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阐释。
  “痴”这个中国式话语的构成,经历了上百年,显示了中国诗论家的天オ,完全不亚于莎士比亚把诗人、情人和疯子相提并论。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中借希波吕特之口这样说:“痴子、情人和诗人都是幻想的产儿。”莎氏的意思不过就是说诗人有时有疯语,疯语当然超越了理性,近于狂,狂之极端可能失之于暴;而我国的“痴语”超越理性,却不近于暴,更近于迷(痴迷)。痴迷者,在逻辑上执于一端也,专注而且持久,近于迷醉。痴迷,迷醉,相比于狂暴,更有东方的委婉。清谭献就在《谭评词擗》中阐述了“痴语”中的“温厚”。莎士比亚以痴为美的话语天下流传,而我国以痴为美的命题却鲜为人知。这不但是弱势文化的悲哀,也是我们对民族文化不自信的结果。
  (摘自孙绍振《古典诗歌中的情理矛盾和“痴”的范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论提出一个新范畴“痴”,建构一个“理(背理)一痴一情”的逻辑构架,突
  破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抒情理念。
  B.“痴”于理性而言就是“怪”“癲”,不合常理,荒诞不经;于诗歌而言则是形象鲜明,强
  化情感,生动感人。
  C.诗人创作时,唯有进入痴的境界,情感才能超越理性逻辑和功利价值,才能写出充
  满趣味的诗歌。
  D.西方疯语和中国痴语相比,两者均超越理性,饱含感情。不同在于前者接近疯狂,
  可能失之狂暴;后者接近痴迷,内含委婉、温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自然段从情理矛盾的角度提出“痴”的概念,构建全新的抒情理念,为后文论述
  张本。
  B.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论述“痴”的境界的两大特点,引经据典,充分翔实,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
  C.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比较论证阐述中西痴语的异同,意在指出中西诗论互相
  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D.文章论述“痴”的第一个特点的时候,引用了三个诗论家的观点作为理论论据,它们
  之间构成逐层深入的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痴”的本质就是“情痴”,感情发展只有到了“痴”(背理)的境界,才能变成诗歌。
  B.一些把真绝对化的理论,主张真实地表情达意,拒绝假定的、想象的境界,补正了
  “痴”的理论不足。
  C.痴情观念的影响不断扩大,超出了诗歌领域,渗透到小说创作,启发了曹雪芹创作
  贾宝玉这个“情痴”的文学形象。
  D.“以痴为美”的诗学命题鲜为人知,主要原因是对其学术阐释不够深刻,以及我们的
  民族文化自信不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