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文思想在诗歌教学中的渗透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谈人文思想在诗歌教学中的渗透<br>
应仲放 <br>
一直以来,我们更强调用“工具性”这个词来概括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使得语文教学功利色彩较浓,忽视了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br>
当我们谈到金华—学生用菜刀砍死自己的母亲时,我们总是不寒而栗,感叹学生的孝心不足;当我们看到相多部分的留学生学成都不愿归国时,我们不禁感叹其缺乏报国之情,当我们谈到学生不关心集体,不尊重老师时……其实是我们在呼唤应对学生多进行一些人文教育。<br>
要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语文课首当其冲,因为作为一门人文性最强的基础学科,语文课既承担着传授母语文化的重要使命,又承担着培养青少年各种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任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以至将来工作的基础,对青少年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更应加强人文教育,这是新世纪我们的教育之重,而且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br>
令人庆幸的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在选编课文时,更注重选择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这些文学作品中,具有深厚人文思想内涵,亟待我们去挖掘开发,引导学生树立的确的文化、人文素养。我在执教语文新教材时,对人文思想在诗歌教学中的渗透,作了一些尝试:<br>
1.树立爱国爱乡的情怀:<br>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歌颂爱国主义思想的诗篇。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该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来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为了不使爱国主义变成空洞的说教,我特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入体会“破旧的老水平”、“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这些意象的象征义,努力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意象与祖国之间的共性——落后、贫穷。在上《离骚》一文时,学生对屈原艺术创作手法不理解,认为屈原用了许多美好的事物比喻自己,而把那些丑陋的事物来比喻自己的政敌。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屈原那孤独的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