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导学案10
- 资源简介:
约4140+5100字。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实甫以及《西厢记》,识记与元杂剧有关的文学常识。
(2)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概括剧情,疏理字词。
2、过程和方法:在理清情节基础上,初步感知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理清情节;
2、分析崔莺莺形象。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及元杂剧文学常识:
1、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2、元杂剧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唐诗、宋词、元曲并举。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杂剧结构:通常是一本戏四折,有的前面还有一个短小的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人物、情节和衔接剧情的作用。 (一本四折一楔子)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外、净、丑、杂六种类型。末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旦类又可分为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外、净、丑、杂是末旦行当的次要角色,如洁郎(和尚)就是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
艺术形式的构成:曲、白、科。
曲:即曲子,是按一定的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每一折限一个宫调,每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若干支曲牌,曲牌的联套方式有规定。每一折的套曲,一般由一
……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2、过程和方法: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自主学习:
1、复习上节所学内容 2、背诵几只曲子
合作探究:
一、赏析戏剧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1. 以景写情,委婉含蓄,情景交融,词谦情美,是《西厢记》魅力的所在。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曲子魅力,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知识回顾:在情景交融的诗词中,景物描写往往是抒情或议论的铺垫,起到渲染 气氛、衬托(或反衬)人物感情、揭示主题的作用。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2.对找出的曲子进行赏析: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以《端正好》为例,分析《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附:(自主选择)
[滚绣球]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意象:柳丝玉骢 疏林斜晖 马儿车儿
情感:离情难舍、怨恨
手法:借景抒情 夸张(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