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4790个字。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驿路梨花》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文章记叙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了解榜样人物的嘉言懿行,树立人生标杆,吸取榜样的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学生的特点,本篇文章在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文章构思的精巧和人物精神的美,在感受美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标题的妙处。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标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方法】
略读、创设情境读、交流讨论
【教学媒介】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配乐激趣导入(配乐《秋日私语》)
出示:“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行走在深山中的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正走着,同行的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有梨花就会有人家,果然在梨树林旁,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作者。齐读课题。设计理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利用文章开头部分内容,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寻找答案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