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40
- 资源简介:
约6530字。
6 最后一课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重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语言的深刻内涵。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收集作者信息、普法战争的资料。
2课时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每个热爱着祖国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
都德(1840~1897年),法国作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100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1.题解。
“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点明了小说记叙的主要内容。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2.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借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和摆脱政治危机而发动的。结果法军惨败,路易•波拿巴被俘,法军投降。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由此发生了变化,普鲁士由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但是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还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从此沦为亡国奴。这篇课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为题材写的。
1.听读课文,感知情节。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