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00字。
4.孔孟
一 .名师带你学
(一)重点梳理
1.⑴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戚戚qī 庖páo厨 马厩jiù 饿殍piǎo 沟壑hè 逾矩jǔ 篡cuàn权
谲jué诈 乘桴fú 经筵yán 嗜shì好 滕téng 强qiǎng迫 草菅jiān人命
⑵注意下列形近字
篡 cuàn 篡位 赢yíng 输赢
纂 zuǎn 编纂 嬴yíng 嬴政
攥 zuàn 攥拳 羸léi 老羸
⑶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形影相随:像形体和它的影子一样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视互相往来。尚,注重,重视。
一针见血:比喻话语、文章简洁而能说中文体的实质。
戚戚:忧惧的样子。
逾矩:超越法度。
浩然之气:正气,正大刚直之气。
不为已甚: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谲诈:奸诈。
2.理思路(重点是对教材的分析理解)
同本单元的其余几篇课文一样,本文是一篇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文章是谈孔孟的不同之处,但落笔却落笔在孔孟之同上,第一自然段由二人的至圣、亚圣地位,《论语》和《孟子》的著述,司马迁的评价,冯友兰的对比,都说明二者是相同。但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谈到了“仔细比较”之下他们的不同:孔子轻松愉快,孟子则办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随即作者谈到二人不同的原因,用“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一语带过,表明这一原因与作者观点虽有关联,但不重要,很自然的转到对当时各自不同的局势,时代的大背景进行分析,指出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文章思路清晰,由“同”落笔,举例论证其“异”,分析产生“异”的原因。文章的重点在于第三部分,对历史地理的特点分析。
⑴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
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孟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
⑵“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⑶阅读课文,把表现孔孟不同的句子画下来,然后加以比较。
生活方面,孔子的态度是——“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来保持他的悠闲”,“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适”。孟子的主张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认识人性方面,孔子认为——“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自已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