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3640+5460字。
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课时优案1
1.读准字音
(1)遥岑( ) (2)断鸿( ) (3)玉簪( )
(4)螺髻( ) (5)堪脍( ) (6)揾英雄泪( )
(7)舞榭歌台( ) (8)封狼居胥( )
(9)佛狸祠( )
答案 (1)cén (2)hónɡ (3)zān (4)jì (5)kuài (6)wèn (7)xiè (8)xū (9)bì
2.古今异义
(1)元嘉草草
古义:
今义:匆忙仓促的样子。
(2)赢得仓皇北顾
古义:
今义:博得,获得。
答案 (1)草率马虎。(2)落得。
3.一词多义
(1)会无人会,登临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会天大雨,道不通
(2)顾赢得仓皇北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大行不顾细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望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德高望重
答案 (1)动词,理解、领会 动词,聚会 副词,一定 动词,正赶上 (2)动词,看、望 副词,不过、只是 动词,考虑 动词,看望、拜访 (3)动词,远看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动词,盼望 名词,名望、声望
1.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完成填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江景山景游子 □01 下片休说鲈鱼堪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树犹如此红巾翠袖,揾英雄泪□02 不遇之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片孙权:英雄难觅 建功立业刘裕:□03 令人仰慕下片刘义隆: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拓跋焘:□04 表达隐忧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咏史抒怀借古讽今
答案 □01无人会,登临意 □02爱国之情 □03金戈铁马 □04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2.下列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大段写景,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B.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献愁供恨”属于移情及物的手法。
C.“栏杆拍遍”是指词人无心欣赏眼前美景,内心寂寞空虚,“拍遍”栏杆是词人下意识的动作。
D.“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假想自己功业无成,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
课时优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 ,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 ,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 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 ),才能炸响,才能 。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浮光掠影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震耳欲聋
B.浅尝辄止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振聋发聩
C.浅尝辄止 悲喜交加 忧心忡忡 振聋发聩
D.浮光掠影 悲喜交加 忧心忡忡 震耳欲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易混成语的能力。重点是掌握相关成语的含义,把握其重要区分点。①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浮光掠影:水面上的反光,一掠而过的影子;比喻对事物观察不细致,有一个大致印象,但印象不深。由“便再不染政”可知,此处应填“浅尝辄止”。②大起大落:大幅度的起与落,形容变化大。悲喜交加: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意为纠结,一边开心,一边难过。由“大忙大闲”“大进大退”的结构可知,此处应填“大起大落”。③忧心如焚:忧愁的心情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在担心着什么。“忧心忡忡”偏重于“忧愁”,“忧心如焚”偏重于“焦急”。由“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