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20字)
《赤壁赋》说课稿
南丰职业中专 李晓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苏轼的《赤壁赋》一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赤壁赋》属教读课,《教师教学用书》建议本课用三课时教读。第一课时要指导诵读,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感情变化和情、景、理的融合;第二课时则深入探讨、加深理解,进一步体会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魅力,品味语言之美,品鉴技巧之美。像《赤壁赋》这样重要的篇章还要用第三课时进行拓展阅读。这是第一课时的说课稿。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本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
鉴于以上的分析及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课文,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三说教法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依据构思教学过程。
1、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做法。
在教改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考虑到,教学进行中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的,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2、重视诵读感悟。
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学法指导:
让学生读读、议议,合作探究
这篇散文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