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教案
- 资源简介:
约1780字。
部编版八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诗经》中《式微》简明教案及思考题答案
这是一首课外古诗,重点要求理解背诵
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称为诗歌的六艺。
《诗经》的 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式 微 《诗 经》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一注释:
1式微:意思是天黑了! 式:发语词,无实义。
2 微:昏暗,幽暗。这里指天将黑。
3 胡:何,为什么。
4 微:非,(如果)不是。
5 故:事。6 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
7 君:君主 8 躬:身体
二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养活)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三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产生不言怨而怨自深的艺术效果。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诗共二章八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抵抗暴政的决心。
全诗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直抒胸臆,抒发了服劳役者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拓展: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全诗只有三十二字,二十八个是重复使用,但没有呆板之感,而是在一唱三叹中将劳动者的怨恨直白地表达出来。《毛诗序》认为此诗写的是黎侯为狄人所逐,流亡于卫,臣子劝他归国的事。还有人认为这是情人幽会相互戏谑的歌,可备一说。(对初中生来说只是拓宽,不需要掌握)
四.20分钟知识点小测 (这些知识如果掌握了,考又何惧?)
理解记忆:1.诗中运用设问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辛的句子是:——————————————————————
2.诗中写出劳役者天黑了还在泥水中劳作,表达了对统治者不满的句子是:——————————————————————
3.诗共二章八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找出诗中押韵的韵脚,并分析有什么表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