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资料汇编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380字。
2019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一课《邓稼先》资料汇编
文学常识
1. 邓稼(jià)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的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2.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名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内容主题
《邓稼先》是一篇记人传记型文章,也可以看作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课文由六个小标题组织内容,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出邓稼先的伟大贡献与可贵品质,然后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 深化读者对历史背景的认识,由此也更能体味邓稼先的可贵与伟大。最后,作者中肯而深情地评价了自己这位好友——他是中国人民“永恒的骄傲”。我们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也应体会其中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强盛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写作技巧
蒙太奇手法:蒙太奇(Montage)本是电影艺术的术语,是“剪接”的意思。在文学艺术中,也可以通过不同“镜头”的拼接,创造出各个片段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写作时采用这种方法写作的方式也叫蒙太奇手法。
《邓稼先》文中六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六个“镜头”是经过选择和取舍的。第一章交待历史背景突现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所作出的历史性的巨大贡献。第二章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第三章对比揭示为什么是邓稼先取得这样的成就,展现邓稼先所特有的优秀民族性格。第四章,“镜头”再入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亲自证实邓稼先在中国核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充满民族自豪感。第五章,“镜头”再转,重点交待他取得巨大成就时身处的极端艰难的环境,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取得辉煌卓越的成就,而自己依然隐姓埋名默默无闻。最后,作者给了自己一个“特写”,自己站在镜头前总结陈词。
六个镜头仿佛从远到近,逐步推向主人公,从背景到行为再到内在,渐次揭示邓稼先的伟大成就与伟大人格。这样的“镜头剪辑”使表现内容层次分明又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与情绪心理,启迪读者思考。
关键字词
《吊古战场文》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