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7230个字。
八下第一单元导学案
【单元学习目标】
1. 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培养爱国恋家的情感,自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2.学会赏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各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的效果;
3.学会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单元学习重难点】
1.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课文精彩语句,体味作者情感。
2.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和淳朴的人性美及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单元导航】
《社戏》:这篇小说用少年的叙述视角,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讲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戏的经历,表现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回延安》:这首现代诗歌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描写了延安巨变,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安塞腰鼓》: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台艺术,通过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场面,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灯笼》: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
1. 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同学们可以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社戏》为例,这是鲁迅小说中的名篇,篇幅较长,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同学们可以通过朗读训练,参考优秀范读音频,将自己换位于其中不同的角色,让自己更快的进入角色。而散文《安塞腰鼓》、《灯笼》,诗歌《回延安》都是非常适合朗读的作品,同学们在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停顿、重音和情感的把握。
2. 预习法
什么是知人论世?以《社戏》为例我们来看看。这是一篇鲁迅写于1922年的作品,以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展现农村自由天地中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同学们不了解小说的背景,就很难在学习中进入小说的情境,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懂得预习。除了老师提供的常规的字音字形外和作者简介外,查找有关资料,或者编写结构提纲,理清小说的情节,以便在网络学习中更好的理解文本。
3. 抄写法
同学们可以通过摘抄、仿写、改写等不同的方式,养成有意识地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有的放矢地写出自己的情感、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