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4
- 资源简介:
约5130字。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王道之成”与“王道之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容易浅尝辄止,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唯有如此,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彻、清晰、深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阅读课文三遍。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1.复习孟子生平和名言。根据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学生齐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意思是--我(梁惠王)对于治理国家。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它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
(二)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写出本字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莩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4) 数( )罟( )不入洿( )池
(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之义
然后,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句读。
(三) 合作探究
1.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检查合作学习情况:指出各段的重点词句并解释;概括各段大意。
思考: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
背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