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55
- 资源简介:
约4310字。
教学目的:
一、了解荀子“积善成圣”的学说,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我人生境界。
二、学习本文譬喻说理的手法和严谨的逻辑结构。
三、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句知识。
四、明确文言文几大现象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荀子“积善成圣”学说。
2、几个譬喻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习”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了,我们每天都坐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可是我现在要是问大家“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同学们会怎样回答呢?可能有不少同学会回答,是为了今后考大学找工作呗。这种回答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最高境界是我们要获得文明的教养,提高生命的质量,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使我们有可能超越世俗的约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让生命经学习而逐步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高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荀子的《劝学》这篇课文就是论述有关学习问题的,我们要从中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简介荀子
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1)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荀子其人及《荀子》的情况。
教师补充归纳: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都很尊重他,称他荀卿。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人性问题上,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经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可以自恶趋善。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又善用比,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