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br>
<br>
课前作过预习,注释详尽清楚,欲理解课文,自学足矣,废话无须多说。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沉思良久,一种新的教学构想酝酿成熟。<br>
前半课,辨音、释义、质疑、诵读。兹后,暂且撇开课文,发下教者先行“缩写”的短文《孟子说齐王》:<br>
孟子见于齐王,曰:“王之好乐甚,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直好世俗之乐耳。”曰:“古今之乐,一也。今王独乐,百姓举疾首蹙頞窃为王忧之;今王与民同乐,百姓举欣然而喜,则齐国之政治毕通,王当王天下矣。”王无以对。<br>
待学生诵读一遍,教者提出三点要求:一、解释加着重号的10个词语(都是课文重点词语);二、口译这段浅易“文言”(正是课文主要内容);王、与课文对读,比较两则文字说理效果有何不同(领悟孟子的说理艺术,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br>
讨论一、二点,发言热烈,波折不大。第三点引起了学生的思索,师生遂有如下对话:<br>
生:《庄暴见孟子》中,孟子说理,处处为齐王设想,十分注重齐王的心理承受力,像“吾王庶几无疾病与”这类话语,显出对君王的关切之意,所说道理齐王自然乐于接受。而《孟子说齐王》中,说者摆出一副“王者之师”的架势,用的是板着面孔训人的口吻,这就不符合孟子的“客卿”身分了。<br>
生:课文说理,不仅较为婉转,而且迂回曲折。表面上转弯抹角,实质上处处为引出中心论点——君王应“与民同乐”——蓄势。《孟子说齐王》所说之理,与课文并无实质性差别,说理方式却显得简单生硬。<br>
师:这位同学用了“蓄势”一词。请具体谈谈课文中是如何“蓄势”的。<br>
生:在齐王“变乎色”后,出乎齐王意料,孟子竟肯定了“好乐”这件事,既冲淡了对话的紧张气氛,也为下文的滔滔论说作了铺垫。齐王解除了心理防线,坦言“独乐”“不若与众”,一言既出,再无翻悔余地。这就是所蓄之“势”了。孟子则顺势转换话题,用对比反复手法酣畅淋漓申说君王应“与民同乐”的道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反观《孟子说齐王》,观点虽然鲜明,言辞虽然简洁,却是直言无忌,少了雄辩家的风度和气势。<br>
师:的确,孟子是一位讲究说理艺术的雄辩家。请以一个成语概括孟子的论辩艺术。<br>
生:回旋反复。<br>
生:迂回曲折。<br>
生:欲擒故纵。<br>
师:“欲擒故纵”较好。能结合课文内容解说一下你说的“擒”“纵”二字的意思吗?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