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0
- 资源简介:
约2970字。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丁肇中的有关情况,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学会合理安排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曾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那么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也许它会我们极大的启发。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上课之初设悬念,使学生想了解本文的内容,从而对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1.作家作品:
丁肇中(1936- ),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斯坦福大学的里克特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检查预习,夯实字词。(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为其正音、释义)
①给加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丁肇中(zhào) 淹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
rú(儒)家 荣yù(誉) 不知所cuò(措)
②解释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
致知:获得理性知识。
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男女生各为一组,进行朗读比赛)
3.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自由回答。
明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共13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第4~12段):分析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一层(第4、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并说明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第6~11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2段):分析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以个人的经验为证对此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