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7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5/17 21:33:2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6660字。

  专题14《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被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很多诗人以笛声入诗,以表情达意。
  你听,《折杨柳》已吹起,正勾起李白的诗情。现在,跟着老师去欣赏《春夜洛城闻笛》。
  二、目标
  1、了解作者李白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抓取,分析领会诗人情感。
  3、通过找组诗中共同的意象——笛声,明确诗人用笛抒发的情感。
  三、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注释
  《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玉笛:笛子的美称。
  洛城:即洛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五、诗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幽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又能不萌生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六、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
  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这里“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 ;“满”字从“散”字引申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衬托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  
  整体赏析: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八、问题探究
  (1)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中“飞”一字的妙处。
  参考:
  “飞”一词巧妙地把被人吹出来的笛声这一客体变成了自己到处飞扬的主体,仿佛笛声也知道人的心思,所以专门飞向那些旅居异乡的人的耳中,勾起他们的离愁别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