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730字。
高中语文第五册复习指导
制作:杨春河
第一单元要点回顾
第二单元要点回顾
第三单元要点回顾
第四单元要点回顾
第五单元要点回顾
第六单元要点回顾
第五册典型考点例题
一.第一单元要点回顾
[返回]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人生的境界》一文,我们要搞清楚人生境界有哪四种?划分的根据是什么?每一种境界的内涵和实质是什么?人们怎样才能进入较高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提出人生的四种境界,接着分别指出其本质特征,最后从哲学高度勉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最高价值。《人是什么》先引述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人生的论述,然后引述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作者从文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生的三大组成部分——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既阐述了这三部分的价值、意义,又阐述了三者的相互关系,从而提出“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这一观点,为我们认识“人是什么”,认识人生打开了思路。后两篇文章是文史随笔,是作者对文史知识研究探索以及感悟的结晶。《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作者“再读圣贤”系列之一,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对庄子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这种清洁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孔孟》一文主要论述他们的思想体系的异同,同点略论,异点详说,既显示孔子与孟子在风格、态度、生活、主张、礼仪方面的不同,又表现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具体论述了产生孔孟不同的时代原因,给人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启迪。
二.第二单元要点回顾
[返回]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这篇文章眉目清楚,这可从题目中看出,“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及”:以及。文章的内容一部分写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另一部分写发展过程中的规律。这一点还可以从文中的两句话:“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在这里还可以发现我国小说的几条规律”体现出来。
作者叙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概况,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文学创作的标准,即萧统的文学定义。二是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的关系,从这个关系上,又可以把小说的发展划出阶段来。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虚实结合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和实的统一。
宗白华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家。他的这篇文章,只不过是就中国艺术表现手法上如何贯穿虚实结合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目的是要向广大读者灌输一点中国艺术里的美学思想和美学原则。文章认为,大家熟知的中国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都属于中国艺术,那么在这些艺术的空间,在他们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呢?那就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所以说虚与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贯穿于我国各种艺术形式里。不过文章只重点谈了中国绘画和戏曲艺术,中国书法和中国建筑只略略涉笔。但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由已知逐步推知未知。
本文的重点,就是要理解中国艺术在表现方法上是怎样虚实结合,而后虚实相生的。如果你熟悉中国诗歌,就不妨多从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去领会,如果还熟悉其他艺术,而且涉猎的面越广,对文章精神就会领会得越深。
《说“木叶”》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却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了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本文选自《论诗》里诗歌欣赏通信一节,是应一位诗歌爱好者,苦于欣赏水平低,有些诗读不懂,向作者求教而写的。
作者总的观点是,欣赏诗歌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活动”。至于怎样展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