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7870字。
第十四课 做客
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音、形、义;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2.自查工具书,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阅读、讨论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并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3.了解路遥的文学成就,学习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涵的敏锐以及他对社会生活的理性思索。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19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轰动。
2.了解背景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中国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与乡村、文明与落后、进取与守旧、当代意识与传统观念、无神论与封建迷信等各种形态矛盾对立凸现,作者正是以其敏锐的目光,注意到变革中的种种矛盾与希望,将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宗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3.丰富视野
(1)节选部分前的主要情节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上卷第三章,前两章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人物以及故事的背景。故事开始于1975年二三月间,在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刚刚考上县立高中。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家里的境况十分凄凉,父母年老体弱,妹妹也在上学,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祖母,整个家庭都靠23岁的哥哥孙少安支撑。他买不起5分钱一份的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馍充饥。17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天课半天劳动的学习生活使他备尝饥肠辘辘的折磨。但让他“最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同学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他非常自卑,虽然他的个子在班里是最高的,但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但是“贫困又使他过分地自卑。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内心中有一种变态的对立情绪”。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才使得他没有转入偏执之中。他喜欢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以此获得无数前所未有的新奇印象。同时,他还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他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书给了他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