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玉》《王六郎》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8280字。
第四课 香玉 王六郎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蒲松龄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理解文意,学习本文生动、丰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本文想象丰富、用笔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
3.理解香玉、王六郎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思想倾向。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教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
生活贫穷,仕途追求的坎坷使得蒲松龄的精神上极度苦闷,孤愤满怀,他将这些都宣泄到《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去,达到他的创作的最旺盛期。1679年,《聊斋志异》初具规模,轰动一时。
蒲松龄已经51岁,他痴迷不悟地再次踏入科举考场,却只是在备尝失败的心灵上再添耻辱的刻痕。此时在他贤惠妻子的操持下,家境已逐渐好转,而且孩子们已都成家立业了,他的妻子因此劝他放弃科考。犹豫再三,蒲松龄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拼搏一生的考场。
此后,他一直在毕家教私塾,一直到1710年他才离开毕家,回家安享晚年。这一年,按规定,他“援例出贡”,当上了“岁进士”,算是对他坚持科举大半辈子的安慰,此时他已71岁。飞扬跋扈的得意少年已不复见,只有苍苍白发一老翁,他在诗中写道:“忆昔狂歌共夕晨,相期矫首跃龙津。谁知一事无成就,共作白头会上人。”无限感慨,溢于诗外。
1715年,丧失相濡以沫的爱妻两年后,蒲松龄在他的聊斋里溘然长逝,身后除了各种俚曲、诗文等,还留下了《聊斋志异》这部令后人神旌摇荡、百般叹赏的小说集。
2.丰富视野
(1)《聊斋志异》内容评介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
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
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