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44
- 资源简介:
约2150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3、比较阅读,尝试迁移拓展,并归纳和强化写景抒情散文的一些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郁达夫,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代表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迟桂花》等,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补充资料:
①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②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性格忧郁多愁,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
③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字词
混沌( dùn ) 潭柘寺( zhè ) 驯鸽( xùn )
落蕊( ruǐ ) 平仄( zè ) 椭圆( tuǒ )
二、简要梳理
1、迅速浏览,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
2、整体把握
总--分--总
3、课文中借用哪些景物描绘出哪几幅秋景图?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①秋院静观 ②秋槐落蕊 ③秋蝉残鸣 ④秋雨话凉 ⑤秋果奇景
4、批文入情,读、品、悟。读你喜欢的画面,分析景物特点,并归纳该画面的整体特点。
①秋院静观
视觉:冷色调 听觉:以声衬静 视觉:荒凉、破败
② 秋槐落蕊
嗅觉:无味 触觉:微细柔软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