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880字。
【精读】 河床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气势雄浑的特点。
2.仔细体会,理解中心意象河床的特点。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出生于湖南桃源三阳港镇王家坪村。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其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6月元山战役中因头部负伤回国治疗。伤愈后进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955年主动报名参加开发大西北。1956年调青海省文联任创作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此后从事农垦,1979年平反。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在青海省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7年被省文联评聘为一级作家。2000年3月23日,昌耀因患肺癌在西宁逝世。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等,代表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其新边塞诗歌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语,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
2.了解背景
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 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它们包括《大山的囚徒》《慈航》《青藏高原的形体》(从《河床》到《寻找黄河正源卡日曲:铜色河》共六首)等等。它们记写了“反右”时期诗人以无罪的戴罪之身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段岁月后,诗人置身于现代场景中,再次从那座大高原上折射的精神生命图景。这些诗,从整体上呈示出一种沉郁、顿挫的大生命的庄重与阔大。对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对青藏高原的原始风情的描述,是昌耀创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灵感源泉。《河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而且推向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也正是这种神秘、孤寂、阳刚、大气的气质与诗人自身生命过程中折射出的情绪交叉综合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代诗人命运的行迹,一种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读准字音
巴颜喀(kā)拉 喇(lǎ)叭
近狎(xiá) 兀(wù)鹰
长唳(lì) 跛(bǒ)
飓(jù)风 腭(è)骨
胝(zhī)掌 团 (luán)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诗歌以“河床”为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诗题“河床”是全诗的核心意象,标题有揭示全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