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1950字。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精读】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探究诗歌的形象和艺术手法。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回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骂黑暗,讴歌光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2.了解背景
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诗篇。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家乡浙江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也将要度过更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本来已经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絮聒(ɡuō) 后裔(yì)
憔(qiáo)悴(cuì) 垢(ɡòu)面
暴戾(lì) 蜷(quán)伏
啮(niè)啃 饥馑(jǐn)
2.解释词语
絮聒:①絮叨。②麻烦(别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