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11120字。
学习任务群 人文主题 语文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历史的现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领会作品中体现的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1.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学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中反映的历史观念。
2.研习史论作品,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3.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
4.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
[单元寄语]
中国古代的家国情怀
“爱国”一词很早就在历史文献中出现了。《战国策•西周》就曾提及“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惠帝纪》中也说到“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中国传统文化里,家与国经常相提并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时刻想着“齐家治国”,以至“平天下”。随着历史的演进,家、国、天下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却一脉相承下来。
夏到战国后期是中华民族爱国思想的萌芽时期。由于当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真正建立,这一时期的爱国思想主要表现为对故土即邦国的热爱。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就是当时的典型代表,他的全部爱国思想和情感都是以爱楚国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爱国思想逐渐发展为“爱天下”“爱四海”“爱九州”的情感。在诸子百家中,“天下”占有很高的位置。《老子》中关于“天下”的内容就涉及了29章,共出现55次;孔子则站在“天下”的立场上为整个华夏民族思考命运;孟子去齐国以求天下安民之举;荀子更是指出:“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荀子•正论》)“爱天下”的情感逐渐成为爱国思想的主要内涵,并影响后世。像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才是国家的灾难。这些都在强调真正的爱国首先应该以天下为己任。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民族与国家之间有了更直接的联系,爱国思想突出表现在对祖国锦绣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意识,以及维护祖国统一和对于民族尊严的追求与奋斗。“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尽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郑成功勇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古人笔下的千古名句和实际行动真切流露出对民族的爱和对祖国的爱。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爱国思想带有局限性。首先表现在爱国思想带有强烈的忠君色彩。在古代“家天下”的社会结构中,人们认为君即代表国家,这样便把国家安危系于君主一身,甚至出现“愚忠”的现象。另外,爱国思想中存在较深的民族观念,容易产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情绪。
第9课 屈原列传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由粽香、龙舟,会想起两千多年前汨罗江畔那个独行者的形象。今天,让我们以史学家的视角,解读更加真实的屈原。 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鉴赏并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