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br>
教学目标:<br>
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br>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br>
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br>
教学重点:<br>
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br>
教学难点:<br>
1、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br>
2、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br>
课时安排:<br>
一课时<br>
教学方法:<br>
联系实际,实现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与同学之间的对话。<br>
教学内容与步骤:<br>
一、课文悟读<br>
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虚实,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理,而且是美学原理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虚与实互根互存,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就拿一个圆来说,“○”的外框是可见的,实实在在,而圆框内部是空且虚的,“○”的存在就是一种虚实的结合。如果没有外框,那也就没有了圆,这就叫互根互存,相反相成,对立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