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案5
- 资源简介:
约7900字。 1 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把握消息写作的“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2.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 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4. 培养关注时事新闻和读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消息的文体知识,把握消息写作的“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2. 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
教学过程展示:
第一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了解新闻吗?对,新闻是我们了解天下大事的一个窗口。它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狭义新闻,即消息。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
二、走进课文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课前预习)
1.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2. 写作背景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3.文体知识
⑴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③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④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⑤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⑵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⑶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
⑷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性 、简洁性 、感情色彩鲜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 朗读课文,注意找出这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概括各部分内容。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电头: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明确】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 江。
主体:从“渡江战 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篇末,具体记叙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 这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敌我双方;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三)合作探究,研读品味
1.析内容,知特点
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讨论展示】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讨论展示】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一个铿锵有力的结尾,叫倒金字塔与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