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39
- 资源简介:
约4600字。 1.沁园春•雪
一、明确课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词,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
2.理解这首词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吟诵、品味诗歌。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2.难点: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展示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课件出示
黄土高原白雪覆盖的塬上
师: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风云人物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着祖国雪后壮美的景象,他挥笔写下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
沁园春•雪
2.析题:“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师:作者借“沁园春”这个词牌到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配合雪花纷飞的动感画面,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高涨的情绪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引入的适时、适当,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初读诗歌,了解背景
1.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率部队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看风光。面对苍茫大地,写下这首词。
当时整个形式对革命来说是很艰难的,从毛泽东个人来说,一个南方人来到北方,尤其是一个冬天,无论从生理上还是生活上,应该是不适应的。可毛泽东是个坚定而又乐观的人,在榆林的8个县、36个村子留下他的足迹。从1935年进陕北到1948年,东渡黄河走向全国,他和他带领的队伍励精图治,诠释着诗词《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复习巩固
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有关词的知识?
预设: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更好地把握作品,同时为下文学习打好基础。
环节二:指导朗读,读顺词作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价阅读。
3.教师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诗歌诵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停顿要恰当;
②节奏要缓急适当;
③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④注意重读的词语;
⑤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学生对照课件,轻声诵读,体会感情,并在小组内讨论本文的语气、语调。
预设: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须重读,在“舞动”“奔驰”中感悟到生命的活力,群山高原本在冰雪的包裹之中,在伟人眼里却在跳舞奔跑,气魄的雄伟透过重读可以穿越时空
(2)动词要重读。如“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比”“惜”“数”“看”几个动词重读,读出力量,读出气势,感悟到人物的冲天豪气与自信。
(3)全词押的韵多是“ang”“ao”等开口乎韵部,这种韵读起来要铿锵有力、声音宏亮,要富积极昂扬之情调
(4)词中多用四字短句,要读得铿锵有力,雄壮豪迈。
4.自主诵读。
学生结合诗歌朗诵的要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自主朗读。
课件出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