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借助注释读诗解题
- 资源简介:
约3160字。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借助注释读诗解题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往往在诗歌原文后会有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可以帮助考生在阅读诗歌时知背景、通诗意、明意象、品情感。每一处注释都暗含命题者的深意,不可小觑。
那么,考生应该如何利用诗歌鉴赏题的小注释,让其发挥大作用,帮助自己顺利地读诗解题呢?
一、把握注释不同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注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①解释疑难字词,古代诗歌为了语言精练,常用到节缩、跳脱等方式,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加注,可降低阅读难度;
②交代作者处境,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用注释交代作者写作时的具体生活境况,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诗歌,把握作者情感;
③介绍时代背景,介绍时代背景是从宏观上介绍作品写作时的社会大环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揣摩作者心境,领会同一意象在不同时代的特定含义;
④说明典故出处,对这些典故加注,可传递出诗歌隐含的信息,有助于深度理解诗歌的意蕴;
⑤解说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节日名等。
二、明析常见考查方式
有注释,必有考点。不过,与其他考点不同的是,对注释中的有关信息往往以比较隐晦的形式考查。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对注释的考查,主要有下述三种方式:
1.注释的信息隐含在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中
如2020年全国卷Ⅰ选用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第14题D项:“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这一选项考查对尾联“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的理解,巧妙地隐含了注释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的内容。结合诗句中的“医”字和注释中的“其眼中有两个瞳孔”可知,选项中“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是正确的。
2.注释的信息隐含在对思想情感的把握中
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选用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第16题:“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解答此题前,考生不妨先看一下颈联“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中的注释,其中恰好暗含了这道题的思考方向。注释②中写道:“岘首山,在襄阳。”结合诗歌标题,我们不难推知“岘首”是作者友人前往的地方,而“峨眉”则是诗人所在的地方,也是两人分别的地方。诗人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同时也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3.注释的信息隐含在对艺术手法的把握中